看了解放军战士整齐划一的方队,你肯定瞄过他们背后的那个神秘背包! 心里也许会猜测这里面装的是什么?是压缩饼干?还是弹药补给? 甚至是高科技微型导弹?! 实际上,这些猜想都不全对! 而我们只需要拉开这个小小背包的拉链,就能发现它里面装着的是我军单兵装备的大进化史! 回顾以往的几十年间,解放军战士行军打仗的时候,背后总是用“三横两竖”的方法打背包,就这么一个背包,里头装着一床被子、一双鞋和一把工兵铲,这就是战士们的全部家当啦。 那时候物资可不像现在这么丰富,携带东西的方式也很简单,要是碰上下雨天,被子被淋湿了,战士们晚上连个好觉都睡不成,别提多遭罪了。
再看看现在,阅兵式上战士们背的双肩战术背包,可绝不是普通的布袋子! 这可是咱们最新一代的单兵携行具,里面装的都是作战必不可少的物资,像野战口粮、防毒面具、弹药、急救包,还有单兵通讯设备等等。 有人猜测这是导弹包,其实不是,但从这个背包就能看出,我军这几十年来在装备研发上不断进步、更新换代的历程。 简单讲,单兵携行具就像是战士们的“移动仓库”。
打仗的时候,子弹、药品、食物、工具,甚至各种信息化设备,全靠它来装和携带。 别看它只是个背包模样,设计得好不好,对战士的机动性、打持久战的能力,甚至在战场上能不能活下来,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 老一辈当过兵的人,可能还习惯“左挂弹袋、右挎水壶”这种方式。 但现在新一代的携行具,早就不是那种这儿挂一个、那儿挂一个,零零散散挂满一身的样子了,而是整合成了一个模块化、系统化的战术平台。 想想看,当初红军时期的条件那是艰苦,战士们用的干粮袋、子弹袋好多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,样式五花八门,质量也是有好有坏。
直到三十年代,咱们才开始建立自己的被服厂,这才开始制作帆布弹袋和手榴弹袋。虽说东西简陋,但好歹是迈出了第一步呀。 而到了抗战时期,物资还是极度匮乏,携行具大多还是缴获日军的牛皮弹盒、帆布包,不仅样式不一样,功能也不完善。 一直到1950年代抗美援朝的时候,志愿军一开始还在混用日式、美式、苏式的装备,后来才慢慢统一换成苏式携行具。 不过苏式装备有个毛病,它是分件单挂的,带子特别多,背的东西重,长途行军很容易磨伤肩膀,而且东西挂得乱七八糟,跑起来叮铃哐啷响,既不方便行动,还容易暴露目标。
真正的改变发生在1990年代,咱们自主研发的91式单兵携行具正式装备部队。这套系统分成“战斗携行”和“生活背囊”两部分。 战斗背心能装4个弹匣和4枚手榴弹,作训包可以放口粮、急救包,生活背囊则用来装大衣、军靴和个人物品。这可不得了大福证券,解放军战士从此告别了“三横两竖”打背包的老方法,物品收纳更有条理,背起来更舒服,做战术动作也更灵活了。随着95式枪族装备部队,配套的99式携行具也很快出现了。
这一代加强了模块化设计,增加了后腰片和承载腰带,能挂载防毒面具、刺刀、瞄准镜等更多装备。2001年又升级成01式背囊,能装下帐篷、睡袋等宿营用的东西。 最近这几年亮相的,是和“星空迷彩”搭配的新一代携行具。 它可不单单是个背包,还融合了信息化模块,像单兵电台、电池组、终端设备接口等等都在里面。
这就意味着每个战士不再是孤立作战的个体,而是融入整个战场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! 现在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,阅兵式上解放军的背包里到底装着什么呢? 它装的可不是导弹,却比导弹意义更重大。 它装着我国单兵装备几十年来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,装着战士们在野外战场的生存保障,更是咱们现代化、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一个小小缩影。
从以前“一根绳子打背包”,到现在“一包集成,全域联动”,咱们解放军的装备越来越先进,战士们的负担越来越轻,可战斗力却越来越强。 这背后,是咱们国家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,也是一代代军工人默默努力付出的成果呀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